這本松浦彌太郎的假如我現在25歲,最想做的50件事,是我25歲時讀完覺得很受用,
現在無聊還是會拿起來隨手翻一個小故事的書,而裡面有許多松浦彌太郎提出的生活哲學,
也是我從25歲時用到現在都還在持續堅持的。
雖然松浦彌太郎這本假如我現在25歲,最想做的50件事裡面的有些例子,
似乎會因為日本文化的關係有所不同跟影響,但是除此之外有蠻多的例子都是讓我反覆思考的。
而每次在不同的時間或是狀態時看這本書,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層面的看法跟領悟。
讀書筆記
一、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
對於年輕人來說,從過程衍生出的想法非常重要。
俗話說:『有失必有得。』自己真正像擁有的東西,
絕對不是靠著『順便』就能得到的。-松浦彌太郎
在看松浦彌太郎這本書之前的我,其實每次去買書時都會忍不住地買很多,總想著下次要是買不到了怎麼辦,
也有一種好像堆積了很多的書之後,我就能夠自動吸收書本的資訊,變得更聰明一樣,
但結果就是其實我大概有一半的書都沒看完,因為總是又會看到更想看的書,然後又買了更多。
而在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堅持每次都只買一本書,而且看完一本書才能再買一本書,
為了買新的書,我就必須要把現在的書本看過或甚至是看完,
而又因為每次都只能買一本書,所以我總是會挑選一本我最近最想看的書,
在現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世界,能夠挑選自己真正想要或是需要的物品,是種智慧。
二、培養獨特觀點
面對喜歡的事物,試著單純去喜歡就行了。
雖然喜歡的事物,不一定能得到正面的評價,但只要堅持下去就對了,
至於好或不好,那是社會的觀感。-松浦彌太郎
雖然說社群上面的東西五花八門,好像什麼樣的人事物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立足的地方,
但其實我覺得由於演算法跟同溫層的關係,社群其實讓我們更加侷限住自己了。
25歲時的我剛畢業,看到這本書時,覺得這段話是要我做自己,選擇自己的選擇,
但如今三年後再看到書中的這段話時,我卻覺得是要能夠在資訊多元且複雜的社會裡,
找到自己不同的見解與觀點,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用不同的視角觀察。
在看新聞時能夠學會媒體識讀,在遇到低潮時能夠抽離分析,在面對人生種種的難題時,
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或是克服,再者是學會看淡與釋懷。
三、培養旺盛的求知慾
雖然以無聊作為否定的理由是最簡單的評價,
卻也代表你對某件事物的好奇心就此打住。-松浦彌太郎
出社會後,其實要能夠自主學習還有保持求知慾是很不簡單的事,很容易不小心就陷入安逸的舒適圈裡。
因此我把這條當作我的工作守則之一,對自己沒見過的事物保持好奇心,多去看看多學習,
就像雖然每次接觸到新的沒遇過的任務時,都會覺得有點茫然甚至覺得心煩,
但不得不說在完成任務後,也都會覺得自己有大大的進步與成長。
或許可能因為自己剛出社會沒幾年的關係,
在工作上我是抱持著,多看多學然後把這一切通通變成自己的經驗,
因次當別人在抱怨拿到燙手山芋時,我反而會覺得又多了新的機會可以學到新的事物。
內容格式
假如我現在25歲,最想做的50件事這本書呢,便是以50件事作為標題,
標題都很精簡,我覺得是本讀起來很輕鬆的書。
在內文的部分則是根據每篇的標題,用短短的自身遇到的故事,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體悟,
雖然整本書有50件事,但其實每天都短短的,很容易看著看著就看了好幾則~
然後讓我最喜歡的是這本書右下角的書角設計,是以50分之幾的概念來呈現,覺得蠻有設計感的!
書本資訊
書名:松浦彌太郎說:假如我現在25歲,最想做的50件事
作者:松浦彌太郎
出版社:知悅文化
出版十四刷 2018年12月
ISBN 978-986-5740-89-4
購書快速通關